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教法改革内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和本科院校有无区别?)

时间:2024-04-2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3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教学是一项具有严格规范性的活动。“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改革。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教”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

三教改革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新理念、新技术下的综合改革

1、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识,激发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三教”改革之中。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涉及教与学各环节的综合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抓住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3、渗槐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由新技术支撑的教学改革。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材和改进教法成为新常态,具体表现为适应新技术的需求,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将其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这种新技术在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的应用尤为重要,这些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三教”改革的基本特征:规范、综合及联动

1、规范性。教学是一项具有严格规范性的活动。“职教20条”指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到2022年,要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三教”改革与教学标准体系的形成是同步的,既要遵循“边改边建,边建边用,边用边改”的原则,以保持教学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2、综合性。教育包含三大要素即主体、客体与内容,这与教师、教材、教法是一一对应的,正是这三者构成了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是“三教”改革的工具、载体、方法。“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改革。

3、联动性。“三教”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尊重主体的意愿,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使教师与教材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契合,教材与教法相匹配。

三、“三教”改革的路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内容形式精良的教材,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有效教法。

1、教师改革

1)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激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以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改革,由多人共同开展一门课教学。

2)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唤毕新团队。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和喊芹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2、教材改革

1)制定高职教育教材标准。切实做好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严把教学标准关口,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基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发行工作。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3)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书证融通。每3年修订1次教材。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3、教法改革

1)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改革考试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增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高职学生的群体在我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做好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以更好的精神面貌、精湛技术和创新思维服务好广大学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三教”改革的原则

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教师改革为核心。

一是重视教师基本素养培训;二是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三教”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

第三,教法改革不能脱离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教法改革受教材内容、教师基本素养以及学生学情的制约,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上内容参考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

以上内容参考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三教改革】“三教”改革的内涵、特征、路径和核心问题

国家出台了哪些职业教育政策

法律分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颂团

构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及专业。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穗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

重点建设培育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急需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优先考虑紧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主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潜力大、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的企业。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猜樱棚度试点方案》

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社会化机制招募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构建过埃及资历框架。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确定2019年各省份高职扩招计划,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区域经济急需、民生紧缺、就业率高的专业,以及贫困地区。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

2019年-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三年来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静态性的束缚
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级化管理,学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比较普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长中尤为严重。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各级机构也相应变成了官僚机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也被限制于期末考试成绩。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造成了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毫无益处可言。
2.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相关作用,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纲要求,教师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导致了学校管理的片面性,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3.实践基地的严重缺乏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一直是牵制职教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的痛处。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地方有限,学生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但是实习单位大多是私企,对培养人才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实习时并未得到专业指导,致使学生在其实习的单位难于学以
致用,这样也就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
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1.完善管理内容,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如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使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真正对学校负起责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只是以单纯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目标评价,还有过程评价。多设置一些实用性以及探究性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自己。
3.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特色办学的目标,积极认识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改革。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革新,需从教学手段入手,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等措施。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和本科院校有无区别?

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只不过根据学校和岗位工作性质而论,高职类的中级适合在高职院校工作,普教的中级适合在普通高校工作。
高职教师与本科教师的比较:
(一)专业发展过程

1.本科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
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此积极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突出职业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基于市场为导向,针对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在课程开设上也常根据市场、工艺变化而改革。 课程内容需要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不断调整。 因此高职教师相比本科教师更加关心市场、行业的发展。 这也决定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强调职业性:关心市场变化,了解企业文化、工艺流程、技术路线。
(二)专业发展模式
1.本科教师重视理论的专业发展模式
我国本科院校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一种专业发展偏重理论研究的模式,重视理论分析,专业发展的途径多为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量数。
2.高职教师重视实践的专业发展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上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也要突出其岗位操作能力;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双师型”教师。
(三)专业知识类型

1.本科教师专业发展偏重显性知识
我国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长期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 强调教师所教专业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 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教师知识结构中大多是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
2.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重在挖掘隐性知识
高职教育传授的主要是技能性、 技术性知识,因此,高职教师的知识构成侧重点不在于对系统理论性知识的把握, 而在于对个人默会知识的传递。在教师个人默会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递隐性的技术知识,促进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发展评价
普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提下主要强调应用技能与专长,两者要求层面不同。 但相关法规政策并没有因此做适宜的调整,使高职教育“技术性”的要求与专家“理论性”的评审要求往往存在一定距离。高职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也得不到专家的承认,影响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与晋升标准都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标准实施,而没有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过分强调论文和专著的数量,忽视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评审,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同时职称评定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采取鼓励政策,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现象。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