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时间:
2024-03-1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如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毫无目的。这一点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这种组织处理应以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总以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威严至高无上,学生是必须听从老师的任何安排的。但参加国培学习后,懂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关系中最核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也让认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尽可能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如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毫无目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就像引路人,把学生带来知识的面前,让学生与知识相识相知。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1、教学内容组织与处理 教师上课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严密逻辑性,虽然现行教材的系统性很强,但教材仍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由于教学实际不同,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一位教师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与处理。这种组织处理应以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 物理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严密的逻辑性和乐趣性,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进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不能只是把自己备课的材料以自己为主体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我认为教师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讲好,派生知识不一定都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播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3、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手段是师生进亏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媒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使知识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切物质媒体。随着科学技术及教学实践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利用课件,用模拟的形式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物理现象规律生动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一节中,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 课件还可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微观的物理过程。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等因素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微观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如分子的扩散过程、原子核结构、核反应过程等。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特点,进行逼真的模拟,并可灵活的控制物理场景的大小,将这些微观的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与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加深,形成概念。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而应巧妙地“导”于幕后,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可如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在侧边稍作指点,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些做法,都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5、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教学过程疏密有间、张弛有致,在教学环节上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如果学生能作到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能作的总结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课堂教学。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物理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的习惯,做题规范的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习惯等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长期监督,经常训练,才能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老师要让学生课前主动预习,主动思考,自己总结,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肯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的地位,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潜能和天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评刘老师《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教师只有发挥以上作用,才算是真正的教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中,刘老师在教学之始,首先采用线段图来引导学生说出红花和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看两条线段来说 两种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会离开本节课的主题,这个时候就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用很贴切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 旧知的联结点。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者没有把握好一个主导的度。这里,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题目,让学生去比较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 点。这里是可以更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又例如,教师在出示题目分析时,为学生完成线段图的分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去画图,而画图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难点,没有 必要降低要求,这可能与苏教版的意图有关,因为书上就已经画好了。这里,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引导:“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把题目中的信息 问题的策略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代表就不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的回答离开了主题:结果相同,算式不同。这应该是不符合教师 维没有方向,目的性则更加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训练当中,比如,练一练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设计新颖的题目,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个性得到彰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主导要与主体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