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启示录(任鹏杰:需要什么历史知识观)

时间:2024-03-26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毕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不同!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展开全部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谈几点意见:
( 一) 备课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发现问题,掌握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二、(二)备课阶段
1、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教学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4、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讨论、合作是学生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5、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任鹏杰:需要什么历史知识观

任鹏杰:需要什么历史知识观?
07-06-17  也夫  + 关注献花(0) 收藏
  作者:任鹏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42    更新时间:2007-4-16
【作者按】此文是我在读香港公开大学教育学硕士时的作业(E817C导师评改作业三),写于2003年11月。现在把它放在博客里,主要因为现在正值初中新课标修订的关键时刻,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篇作业虽然是我三四年前的“凭空杜撰”,所写内容和我的观点本身并不成熟,但文中却引用了不少海外教育家的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学习观等观点,似乎可作“他山之石”,可供有兴趣的朋友参阅。这些观点有的深奥难懂,不过仔细琢磨反复思索,或许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启示,我的目的仅此而已。
我借此想强调的是,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中学历史课程对于历史应该持什么样的知识观,从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恐怕必须审慎地作出抉择,这就要求做新课程的大人们、成人们,不能不站在孩子们、娃娃们、未成年人亦即“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倘若仅凭自以为是的感觉行事,那在教育上首先就会造成“对象缺席”之弊,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毕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不同!毕竟,中学历史教育与史学本身,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但终归不完全是一回事!
本文没有过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探讨历史课程问题,无疑是一大遗憾,只缘那时“对象缺席”的现象,还没有现在这么突出,如今才深深感到了深度关注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谨记
知识与学习:
在理论辨析基础上
反思历史课程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任鹏杰
【内容提要】辨析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课程E817C关于“知识与学习”各种理论观点的得失,用自己对知识的反思理解,斟酌历史课程实践里什么才是有价值并值得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从而就如何合理地利用知识观点改进历史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知识观点 知识的价值 知识与学习 情境取向
实践社群互动建构
知识观点的理论辨析
知识——这是一个多么复杂而无涯的话题,聚讼了千百年,谁都难以说清说好。“充满争议”,这或许恰好说明了“知识”本身的特点吧。
哲学维度的聚讼焦点主要有三:知识有无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