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基础教育的功能及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哪些?)

时间:2024-03-2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基础教育理论内容是什么?

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基础教育的功能及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哪些?

1、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是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身心健康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现在有很多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学习越早越好,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其实并非如此。比打好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从小就要打好身体、心理的基础,特别是心理的基础,身体的健康还能够看出来,但是心理健康一般家长老师重视不够,一个孩子的心理素质、人格养成在幼儿园就逐渐形成、小学逐渐巩固。



2、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长大后就会融化到他的行为中去,比如从小教育孩子讲卫生,尊重他人。我小时候,妈妈告诉我饭粒掉在桌上要捡起来吃掉,这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等我长大之后,一看到别人浪费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这些品德都是从小养成的。现在反对小学化,不是说小孩不能认字数数,而要在自然的环境中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3、打好学习的基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包括四方面: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方式,善于沟通和合作;工作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活方式,社会责任性、职业生涯、个人生活。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