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依次分析,师从修辞、语言方面强调。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这一川黄浪。“一时”时间副词,表明壶口短时间内容不下那么多水,可见黄河水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凝重”“猛烈”符合喻体“钢板”的特点。“简直”,表示事物或状态达到的程度非常高,相当于很、十分。一个“不”字的转折,突出黄河之水是“一卷飞毯”,更是“钢板出轧”,体现洪流迅猛、刚硬的特点。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写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为一节微课教学,一课只能突破一个知识点,因而我本节课主要进行散文语言品析。本节课目标拟定为: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本文语言;
2.学习赏析散文语言的角度,学会赏析的方法;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散文的语言
难点:选准赏析的角度,掌握赏析散文语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衡游览了雨季和枯季的壶口瀑布,欣赏了壶口瀑布美景,感受到了黄河的壮阔气势。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品味本文的语言。
二、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四题,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本文语言妙处。
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呢?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即,巧妙精彩的修辞;优美精当的词语。这要求同学们平时不但要准确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且要理解其作用。词语主要抓准确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作具体分析。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先找出所用修辞,拟人,再分析其作用(生动形象的),然后结合所写内容(春草)分析其特征(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破土而出的情态),最后揭示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组织语言为: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从词语的角度:“偷偷的”指行动不使人觉察,趁人不注意。“偷偷的”和“钻”生动准确的写出了春草悄然而出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运用修辞的,方法就是:修辞手法+表达的作用+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没用修辞手法的,方法就是:从文段(句)中选1-2个重点词+解释词语+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3、4段,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句子找的好,赏析很到位。如:第3自然段第5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此句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奔腾激越,充满着催人奋进的精神。
师补充强调一个句子里不一定只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分析时一定要找全。
生依次分析,师从修辞、语言方面强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细读品味,师从读的语气语调上加以纠正、点拔。由于时间关系,以第3段作为重点分析。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修辞和词语的角度赏析了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从中感受到黄河的伟大精神。作者赋予黄河以人的情感,借黄河表现对中华民族的喜爱和赞美情。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应学习这种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作业
请同学们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壶口瀑布》导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品味雅洁凝练的语言。
2.思读课文,学习由景入情的写法。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探究目标】
板块一:自主学习
一.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语言雅洁、凝练,细读以下句子,品味语言。
1.与原文对比,找不同,品析词语作用。
(1)原文: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改后:只见那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一川大水就是这样跌落下去。
“平坦如席”与“一束”形成强烈对比,对比中表现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观。
“顿然”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形容河面一下子变窄,在措不及防中水流冲向壶口。“拢成”写出壶口之窄,与“一束”自然衔接。
“三跌,四跌”,与“跌”,“再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从次数的叠加上,表现水位落差之大,水势凶险。(结合分析第三段“更闹,更挤,更急”,品析反复的作用,品析三个动词的作用。)
“硬”,有种硬碰硬,强硬对付强硬,或强手对强手的感觉。 被迫跌下龙槽,并非主观情愿,跌下龙槽的水并不逆来顺受,“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第五段)。“硬”在前面是副词,在后面是形容词,词性丰富,突出柔能克刚的道理,表现黄河的刚柔并济。
“被跌得粉碎, 碎成点,碎成雾”,“粉碎”,“点”“雾”分别充当“跌”“碎”的补语,写出“跌”“碎”程度之深,之细,之彻底,“跌”“碎”的形态之丰富。
(2)原文: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
改后:当然这么窄的壶口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这一川黄浪。
“一时”时间副词,表明壶口短时间内容不下那么多水,可见黄河水势浩大,波澜壮阔。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连用三个定语,突出洪流平坦、壮阔、厚重的特点,与喻体“飞毯”的特点吻合。而“凝重”“猛烈”符合喻体“钢板”的特点。“简直”,表示事物或状态达到的程度非常高,相当于很、十分 。一个“不”字的转折,突出黄河之水是“一卷飞毯”,更是“钢板出轧”,体现洪流迅猛、刚硬的特点。
“尽”程度副词,准确地写出壶口不能完全容纳这一川黄浪,与下文中于是又有零星的水流从各个路径涌去龙槽相呼应。
(3)原文: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改后:于是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作者连用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使人有一种代入感,仿佛就是人遭遇困难、阻碍时的不同选择——有的果断放弃,寻找新路;有的迎难而上,即使挤破头颅也绝不放弃;有的曲线折回,另辟曲径。黄河的水也如此,哪一股水流都不屈不挠,抓住哪怕一丁点儿的机会,冲向终点是最终的目的。
小结:
动词使用有妙招,
准确丰富兼反复,
巧借人来把水写;
形容词副词不示弱,
定语补语也齐上阵,
形象精准显特点。
2.读一读,感受丰富的句式。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a)找一找关键词,感受关联词的作用。
当然……于是……尽管……还是……于是又有……还有……
(b)试着运用这些关联词写一段连续完整的话。
(c) 三个“或……”,构成一个排比句,句式整齐,分层次写出瀑布的丰富形态,泉、溪、漩涡。同时,又是一组整齐的短句,整个段落长短句、整散句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音韵和谐。
小结:
句式丰美添文采,
关联词来显身手,
整散长短和排比,
变化多端惹人爱。
二、思读课文,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作者的感受包括三个类型:观景时的直接体验;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小结:
直接体验 激发共鸣
善用拟人 联想自然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三.诵读最后一段,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黄河如人,人如黄河,都是在磨难中铸成伟大性格。
板块二:合作交流
板块三:展示点拨
【达标检测】
本篇文章的语言运用、行文布局、情感表达都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不少于100字)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畅达自然 典雅凝练
结构严谨 严丝合缝
人河合一 共铸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