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精品课获奖名单(成都体育学院的精品课程与教学成果有哪些)

时间:2024-04-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夏花葳蕤的季节,西安市教育局公布2021年西安市第六届教师微课大赛获奖名单。西航二中教育集团24名教师取得佳绩。近年来,我校积极扩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被认定为第三批西安市智慧校园。

成都体育学院的精品课程与教学成果有哪些

国家精品课程

乒乓球    刘建和    2010     

四川省精品课程

网球    刘青    2010    

艺术体操    洪小平    2010    

体育产业概论    程林林    2010    

举重    杨世勇    2010    

体育旅游基础技能    柳伯力    2009    

学校体育学    霍红    2009    

游泳    丛宁丽    2009    

篮球    郭永东    2008    

体育史    郝勤    2008    

传统体育养生    张选惠    2008    

排球    舒为平    2007    

乒乓球    刘建和    2007    

足球    余吉成    2007    

运动解剖学    袁琼嘉    2007    

体操    潘小非    2006    

郑氏伤科推拿学    蓝肇熙    2006    

运动生理学    苏全生    2006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    郝勤    2005    

田径    刘建    2005    

全民健身概论    王广虎    2005    

运动生物力学    周继和    2005    

体育保健学    侯乐荣    2005    

武术    温佐惠    2005     

教学成果

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58枚、银牌235枚、铜牌223枚。(截至2007年)

截至2013年底,学院有一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

校级: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

精品课程获奖名单

精品课程获奖名单如下:

郑红获一等奖,袁芬、魏柯茹获二等奖,郝茂才、姜媛、谭莉芳、张灿灿获三等奖,高涛涛、刘莹、罗雅芳、马欢获优秀奖。

夏花葳蕤的季节,西安市教育局公布2021年西安市第六届教师微课大赛获奖名单。西航二中教育集团24名教师取得佳绩。

本届大赛的主题是“创新成就精彩课堂”。希望获奖教师继续落实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用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创新推动课堂教学创新,继续用新形态、新技术、巧构思、妙创意打造精品微课程,助力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校积极扩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被认定为第三批西安市智慧校园。一场赛事,一次历练,一次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扎实的专业能力得以锤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集团学校微课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加强学科整合力度,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寻找新途径,更新理念和认识,拓宽教育视角,牢记教育使命,培育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基础教育理论内容是什么?

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