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年轻人对未来没有预期,对生育没有信心,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式措施。不久后,这条消息被成都教育部核实为虚假消息,提醒家长切勿听信非权威发布的小道消息。据了解,该说法并非事实。教育部目前无相关政策出台。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
如何评价梁建章等专家提出的“取消中考,缩短学制2年”建议?
近日,梁建章等专家发布的《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学前和基础教育篇)中提出,可以通过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等手段来提高生育率。这一建议在网络引发热议,有网友称:“别忘了科教兴国”“低生育率是教育压力带来的吗”“先做到教育平等再说吧”。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3亿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净增长48万,自然增长率是0.34‰。相关专家预计,2022年的人口净增加可能会出现负数,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可见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即便如此,专家们所提出的解决措施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在孩子身上注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往往唯“学业”是瞻,未成年前不能早恋,工作没有稳定时不能结婚。部分专家认为是教育内卷压力太大,导致家长教育成本支出过多、孩子无法“分心”,从而降低了生育率。但是解决生育问题的根源却并非教育。
事实上,生育率提高的关键不仅在于“生”,更在于“育”。年轻人生孩子是小问题,养孩子却是大问题。年轻人在职场加班已成为常态,高房价高消费尚且让人难以喘息,孩子生下来“谁来养”“怎么养”的矛盾就更难以解决。年轻人面对难以估量的育儿成本,自然会选择“趋利避害”,有网友表示“不想让孩子继承这种内卷、劳碌和恐慌”。
而教育压力问题往往是由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当下,家长们的“名校情结”早已司空见惯,进入名校似乎就意味着光明的未来,而进入普通学校则意味着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家长们宁愿花重金也要培养一个“吞金兽”。倘若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想必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教培机构。因此,仅仅是缩短教育时间,而不把目光真正放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存问题上,并不能减轻教育所带来的各方压力,也就无法实现借此方法促进生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也明确了“坚持教育为本”。如若缩短教育时间,一方面难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容易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对科技发展进步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试图用缩短教育时间来提高生育率的建议,只能说是一种短视且天真的想法。这种建议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前教育学制的优点,比如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要解决生育问题,治标更要治本,不可“以汤止沸”。面对年轻人对未来没有预期,对生育没有信心,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式措施。不能仅仅从教育入手,更不能从缩短教育时间切入,而是要把问题“连根拔起”,从“生”和“育”两方面建立健全托底保障机制。此外,作为专家,切不可天马行空,还须深入群众有的放矢提建议。
教育作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确还有改进空间和进步之处。未来仍需改革教育制度,做到因材施教,减少教育内卷和不公平现象,这才是真正关注群众心声的做法,也是鼓励生育的可行之策。
中小学学制改革是真的吗
中小学学制改革不属实。
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很重视的一部分,相应的教育政策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近日就有网传截图称未来将缩短学制,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不久后,这条消息被成都教育部核实为虚假消息,提醒家长切勿听信非权威发布的小道消息。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上海、深圳、成都等12地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通知》发布后,有家长发现一张所谓改革方案截图,其中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学制变化:缩短学制,改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
据了解,该说法并非事实。据悉,今年4月,有家长咨询“小学学制是否将正式缩短为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该消息不属实。教育部目前无相关政策出台。
中小学学习方法:
1、预习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小学期间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越是到了高年级预习就越重要。
2、课堂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配合预习、复习等过程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或长时间稳定。
3、错题管理法:错题本的关键不是记录错题,而是要定期复习错题,尽量做到错一道题学会一类题。所以错题本上一定要标注好错因、相关知识点、归纳,同时留出复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