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综合 实施方案 缩短学制(如何评价梁建章等专家提出的“取消中考,缩短学制2年”建议?)

时间:2024-04-0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面对年轻人对未来没有预期,对生育没有信心,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式措施。不久后,这条消息被成都教育部核实为虚假消息,提醒家长切勿听信非权威发布的小道消息。据了解,该说法并非事实。教育部目前无相关政策出台。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

如何评价梁建章等专家提出的“取消中考,缩短学制2年”建议?

近日,梁建章等专家发布的《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学前和基础教育篇)中提出,可以通过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等手段来提高生育率。这一建议在网络引发热议,有网友称:“别忘了科教兴国”“低生育率是教育压力带来的吗”“先做到教育平等再说吧”。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3亿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净增长48万,自然增长率是0.34‰。相关专家预计,2022年的人口净增加可能会出现负数,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可见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即便如此,专家们所提出的解决措施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在孩子身上注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往往唯“学业”是瞻,未成年前不能早恋,工作没有稳定时不能结婚。部分专家认为是教育内卷压力太大,导致家长教育成本支出过多、孩子无法“分心”,从而降低了生育率。但是解决生育问题的根源却并非教育。
事实上,生育率提高的关键不仅在于“生”,更在于“育”。年轻人生孩子是小问题,养孩子却是大问题。年轻人在职场加班已成为常态,高房价高消费尚且让人难以喘息,孩子生下来“谁来养”“怎么养”的矛盾就更难以解决。年轻人面对难以估量的育儿成本,自然会选择“趋利避害”,有网友表示“不想让孩子继承这种内卷、劳碌和恐慌”。
而教育压力问题往往是由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当下,家长们的“名校情结”早已司空见惯,进入名校似乎就意味着光明的未来,而进入普通学校则意味着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家长们宁愿花重金也要培养一个“吞金兽”。倘若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想必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教培机构。因此,仅仅是缩短教育时间,而不把目光真正放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存问题上,并不能减轻教育所带来的各方压力,也就无法实现借此方法促进生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也明确了“坚持教育为本”。如若缩短教育时间,一方面难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容易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对科技发展进步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试图用缩短教育时间来提高生育率的建议,只能说是一种短视且天真的想法。这种建议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前教育学制的优点,比如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要解决生育问题,治标更要治本,不可“以汤止沸”。面对年轻人对未来没有预期,对生育没有信心,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式措施。不能仅仅从教育入手,更不能从缩短教育时间切入,而是要把问题“连根拔起”,从“生”和“育”两方面建立健全托底保障机制。此外,作为专家,切不可天马行空,还须深入群众有的放矢提建议。
教育作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确还有改进空间和进步之处。未来仍需改革教育制度,做到因材施教,减少教育内卷和不公平现象,这才是真正关注群众心声的做法,也是鼓励生育的可行之策。

中小学学制改革是真的吗

中小学学制改革不属实。

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很重视的一部分,相应的教育政策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近日就有网传截图称未来将缩短学制,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不久后,这条消息被成都教育部核实为虚假消息,提醒家长切勿听信非权威发布的小道消息。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上海、深圳、成都等12地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通知》发布后,有家长发现一张所谓改革方案截图,其中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学制变化:缩短学制,改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

据了解,该说法并非事实。据悉,今年4月,有家长咨询“小学学制是否将正式缩短为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该消息不属实。教育部目前无相关政策出台。

中小学学习方法:

1、预习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小学期间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越是到了高年级预习就越重要。

2、课堂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配合预习、复习等过程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或长时间稳定。

3、错题管理法:错题本的关键不是记录错题,而是要定期复习错题,尽量做到错一道题学会一类题。所以错题本上一定要标注好错因、相关知识点、归纳,同时留出复习的地方。

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虽未明确提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但从《礼记·学记》到癸卯学制,两千年来教育不乏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墨家的贤能、节俭、平和,儒家的仁、礼、德、教、中庸,尤其是朱熹倡导的仁民爱物、责任担当和王阳明之“致良知”……其不同角度倡导的“交集”,都认可素养是教化、体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涉及能力和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二是增加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多样化供给,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核心素养转化成基本素质提速增效。三是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促使多元教育需求的供给与满足,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