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 亮点之一是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都设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

时间:2024-04-05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句口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

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当代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成长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切性的原则将这些要求转化为新课程的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以往的学校课程过于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重新回到学习的本义,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试图改变学生“手脑”发展的严重失衡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综合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与发展性评价制度,使得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成为可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史上一块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颁布会引发我国中小学教育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多年来,尽管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是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句口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要求,因此,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学生再也不用按照最高要求或全班最高分来评价自己,而是采用相对的、多元的评价来要求自己,只要学生达到了统一的要求,他就是成功的、快乐的。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成功、独特的一面。这肯定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保持不改。倡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关注评价的过程,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从2001年到2005年的三次新课程调研结果也反映出相应的变化: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成绩提高,学习压力减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基础教育理论内容是什么?

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