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认为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它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尊重个性”就是承认该个体无论在何种状态,都存在着主体的个性的发展可能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上面六方面:包括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我国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认为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它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尊重个性”就是承认该个体无论在何种状态,都存在着主体的个性的发展可能性。只要有可能,就要保障其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致力于培育其独特性、创造性。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往往是受到轻视和压抑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要打破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弊端——划一性、封闭性,确立“尊重个性”的原则,针对学生的特性,在制度层面、课程层面、课堂教学层面实施“弹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