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甘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网 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时间:2024-06-0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3 栏目名: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载体的方式来进行实施的、通过音乐来施教而不是其他非音乐性的教育现象。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因此,音乐教学应坚持情感性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统一。新课程理念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音乐教学原则是根据音乐教育理论、教学目标,遵循音乐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的规律而制定的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音乐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指导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音乐教学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音乐教学经验的提升。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因此,人们对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在提法、名称、内容、结构等方面,各流派、各历史时期都不尽相同。有一些经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等,这些教学原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更应该体现出音乐艺术的教学规律,应突出音乐审美教学的特点。

一、音乐性原则

音乐性原则也称音乐为本的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中心)位置或其职能位置。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载体的方式来进行实施的、通过音乐来施教而不是其他非音乐性的教育现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感性与理性尽可能地和谐统一,它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与特点来展开和实施的。

音乐性的原则是音乐教学的根本原则。音乐教育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果否定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等于否定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课就会被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所以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艺术。

以音乐为本须注重“听赏”,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以音乐为本,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认识音乐知识与技能;以音乐为本,应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以音乐为本,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到好处地为音乐教学服务。总之,以音乐为本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不可将其他的内容和形式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使音乐成为点缀。

二、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强烈、更能深入人的情感世界。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因此,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全身心投入情感的体验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其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才能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因此,音乐教学要牢牢抓住情感因素,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不断提高学生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因此,音乐教学应坚持情感性原则。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音乐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这是因为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因为如果那样,就会同学生的自身感受与体验相悖,这是完全违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的。音乐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艺术不能容忍说教,音乐学习的根本机制是学习者自身对音乐的感悟。所以,音乐教学要尊重学生以自己体验的方式学习音乐,要关注、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在相关的活动中融进音乐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增强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旧课程比较,在教学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旧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只注重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因而在教学中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材意识,没有学生意识,见物不见人,造成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分离。而新课程理念则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还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特别是教学情境)构成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和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东西多。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统一。   新课程理念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一、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实践      面向学生,面向世界,方能使学生增长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与能力。面向社会才能使课程反映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增长的不仅只是对现实生活有用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是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与能力。      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基于旧知识和经验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学生个人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要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把新知识组织起来。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是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2、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合理分组和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①小组成员的角色主要有两种,一是学习的操作者(发言者),二是学习的检查者(评价者),要轮流担当。②在学习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不设小组长,体现机会均等和地位均等。③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对其评价是对其小组的评价。④要给予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要明确任务(学什么),要形式整合(与其它学习方式整合),要全班交流。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其作用如下:一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二是发现学生智慧火花;三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四是引导和深化学生的学习。   3、探究学习的条件:①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②探究要有问题的空间,即内容上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形式上要设计发散类和探究类的问题。③探究学习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④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时间。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