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为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教育部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2月24日,升级后的平台上线运行。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进展成效。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怎么下载证书呢?
关于坦歼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下载证书方法如下:
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pp,在我的菜单栏里面选择我的培训,再选专题培训。然后就会看到学时已经累计,达到符合要求就会显示已完成。等待专题完全结束后,就会显示出电子证书,然后点击下方的下载就可以了。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介: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中国国家教育部推行的教育平台,于2022年3月前信扮底正式上线运行。2020年2月17日,为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教育部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2月24日,升级后的平台上线运行。
2022年3月1日,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双减”和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教育部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正式上线试运行。
2022年3月28日,包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内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慧灶行。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进展成效。
平台试运行以来,3月1日—25日,累计浏览总量达7.2亿,日均浏览量2888万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0倍,最高日浏览量达6433万;平台用户不仅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还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也使用了平台资源。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哪可以下载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官网入口:平台上线时间:3月底正式上线运行
试运行期间,原有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继续运行。
该平台共包括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资源、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6类资源,平台现有资源达到21334条。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要重点实现“四化目标”和重点完成“三项任务”。
重点实现“四化目标”,即经过2至3年的努力,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国家基础教育平台体系;网络运维顺畅化,基本具备支撑平台稳定运行、性能可靠、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条件;精品资源体系化,基本建成导向正确、科学专业、覆盖广泛的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体系;融合应用常态化,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重点完成“三项任务”,即系统完善平台整体架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重点承载面向中小学的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分发共享机制,将平台资源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分布败裤销式部署到省级平台,不具备条件的省份可直接使用该平台;开发汇聚各类优质资源,聚焦服务全面育人,开发汇聚包括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6个板块的优质资源;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应用,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升级后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资源,并新增加了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4类资源,共有6个板块,进一步凸显了服务“双减”工作的需要。平台现有资源达到21334条,其中新上线10335条,比原来增加近1倍,另外还外部链接了60个专业网站共享有关资源,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长。察游
下一步将通过多种方式
不断丰富扩充资源
● 专题教育资源包括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宪法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9类资源。
● 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的国家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教学资源基础上新增加了北京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外研版等7个版本116册教材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上线了66家出版单位的1834册电子版教材。下一步将全面上线各教材版本的教学资源。
● 课后服务资源包括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等6类资源。
● 教师研修资源包括思政师德、通识研修、学科研修、作业命题、幼教研修、特教研修等6类资源。
● 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导等3类资源。
● 教改实践经验包括各地中小学党建德育、落实“双减”、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教学成果、教育信息化、综合改革等9类典型经验。
2023年北京春节游玩推荐春节活动汇总
市属公园活动
博物馆活动汇总
春节庙会
春节档电影
景区活动汇总
春节儿童剧
春节演出汇总
新春音乐会汇总
春节花市
春节灯会
春节市集
春节非遗活动
春节纯空各区景观灯
兔年主题展览
寺庙祈福
年货大集春节灯光秀
市属公园冰雪游园会
冰雪节汇总
春节滑冰
#add_ewm_content img{display:none}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xl/
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
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毕竟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问题是必然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这里,笔者抛砖引玉,提出破解信息化应用瓶颈之方略。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方向
问题:从相关统计资料可以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的主要用途中,接近半数是用于学校简介及新闻发布,而直接用于教学的比例则少得可怜。有些地区更是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名誉上的达标,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策:从面子工程走向应用实务。
领导者必须转变观念,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明确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即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服务、为教育质量管理服务、为家校沟通及社区发展服务。
建议: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能力的跟进,建议必须重视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建设。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为此,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具有革新意义的培训项目,对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发掘先进典型和筛选优秀案例进行示范和引导。
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
问题: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取得显著效益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创新愿景、硬件设施、信息资源、教学工具、师资队伍、政策规制等教育信息化要素缺乏系统的规划,使得这些要素彼此不搭调,难以发挥系统性能。
对策:进行系统规划,通过调节时间差、调动空间差、利用人际差,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具体是,时间差:硬件投资分期分批实施,长周期因素优先启动;空间差:点面结合、先行试点,资源共享、滚动发展;人际差:培育样板、先进带动。
建议:在信息化建设投资中引入总拥有成本概念(TCO),一次性做3—5年的规划,在规划中考虑成本结构,包括设施、资源、培训、运行、维护及更新等。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问题: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比较欠缺。虽然教师不乏培训,但是切实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没有跟进。
对策: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对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议: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虽然目前尚未覆盖全国,但是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也为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依据及方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以此为参照。
建设适用的信息化资源
问题:资源问题也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因为缺乏合用的资源。近年来,很多机构及IT企业致力于资源的开发工作,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合用”的资源还是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各资源系统采取各自的技术标准,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和交换。
对策: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合用且符合标准的资源,可以采取的对策是:由重新开发向改制利用转变,由独立建设向结盟共建转变,由封闭结构向半开放结构转变,由资讯库向学科知识平台转变。
建议:建立基于标准的、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建设机制;拓宽教育资源来源,鼓励有特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创建适用的资源,如信息化教案、专题网站等;进一步加大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政府号召和政策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特别是重视保护并发挥IT企业建设信息化资源的积极性。
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
问题:教育信息化建设未见显著效益,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教育信息化愿景目标的明确阐释,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设想,如果预期的目标仅仅是“促进学校发展”,那么不仅不能以此作为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直接指标,也难以用来对效益进行评估。
对策:引入长效效益评估机制,以评估促发展。
建议:教育信息化涉及多方利益,需要经历多个发展阶段。为此,可应用多视角的、多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框架,从用户视角、财务视角、运营视角及变革视角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以此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问题:多年来,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物理网络完全独立,应用层面互不相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也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
对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发展专业化运营服务。
建议:通过研究提炼出一批最具公共性的教育信息服务功能,从国家和省市层面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企业力量发展教育网专业化运营,逐步形成服务标准;制定有利于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优惠政策。
以上建议只是初步性的,并不能视作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整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