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这一争论不仅涉及教改本身,其本质上则是一场文化层面的纷争。这一现象听起来非常普遍,但德国却有它特别的历史原因。直至1918年,德国的中产阶级还在将他们的子女送往私立小学就读,之后进入文理高中,将来的职业定位是学术专才。
浅谈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做一名好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事业。
身为一名教师,首要的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与激情。这种热情会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从而对教师工作产生持续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热情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好老师,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扎实的学科基础。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在教授学生时,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好的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好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传授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好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在处理问题时,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做一名好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专业素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德国基础教育模式改革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基础教育模式?在德国,这一争论不仅涉及教改本身,其本质上则是一场文化层面的纷争。发表上述看法的是德国教育史学家艾尔玛·藤诺思(Elmar Tenorth),在德国《时代周报》记者的一次采访中,他回溯了这一争论的历史缘由,并对未来做了展望。在现代社会,学校是最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场所。这一现象听起来非常普遍,但德国却有它特别的历史原因。德国的学校一直是一个社会阶层分分合合的地方,极端的讲也是个阶层斗争的场所。
直至1918年,德国的中产阶级还在将他们的子女送往私立小学就读,之后进入文理高中(Gymnasium),将来的职业定位是学术专才。而其他平民阶层的孩子则去普通学校(Volksschule,直译人民学校),目的是将来找一份比较实际的工作。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政府才将这两类学校合并起来,不过改变的并不彻底。统一后的小学教育体制中,中产阶级的孩子和平民的孩子一起接受相同的四年小学教育,之后又回到分离的老路。前者进入9年制的文理高中,而普通孩子则分流到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普通中学的高级阶段(Volksschuloberstufe)。这后两种类型的学校在社会民主人士、共产主义份子和进步教师队伍里被认为“低人一等”。
由此看来,所谓的魏玛教育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尽管当时的中产阶级已经允诺接受四年的共同学习体制,却又向当局提交了由教授、专家或医生提请的一次性的索赔要求,原因是他们的孩子要和那些愚笨、粗鲁、传染疾病的草民的孩子挤一张书桌。
对比一下美国人在1945年以后参照高级中学(Highschool)的模式建立的综合学校(Gesamtschule)体系,尽管这样做放弃了一些老的教学传统,却也因此具有了广泛的推广价值。同一时期原东德也实施了这样的教学体系,虽然这被保守的西部精英分子冠以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标签。
在德国历史上,接受良好教育的公民要具备典型的、德国式的某种社会阶层的公民特征,对他们而言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而且还被当作某种私有财富,只能在文理高中得以享用。其标准不仅仅是理想的人文和科学教学规范,还直接体现在具体的教育资格证明上——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成绩(Abitur)。凭着这个毕业考试成绩文理中学的学生可以申请任何想进的大学,因此也为将来从事国家公务员、教师或律师等受人尊敬的职业打好了基础。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高考才是最重要的大学敲门砖,中学毕业成绩或是毕业的学校只是起到很有限的作用。
同样,德国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教学改革也没有成功。当时,激进的左派改革人士不仅想取消文理高中,还打算把整个中产阶级的一套教学规范抛进故纸堆。他们打出的口号是“漫画取代歌德”(Comics statt Goethe),以及把历史课从专业课的名单中剔除等等。
这种革命式的改革主张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保守派阵营却开始陷入瓦解的颓势。当前,文理中学的学生比例占30%到40%,在许多大城市超过50%。毕业考试成绩也不再是什么特权,这意味着传统的通过学校进行社会阶层分化的基础机器尽管还在起作用,但其影响日渐微弱。今天要保持领先优势得通过其他的途经,比如送子女去国外就学,或是进入私立学校,让学生学习钢琴或加入门槛很高的曲棍球俱乐部等等。
另一方面,70年代提出并部分实施的综合学校制度也有其问题,这类学校在现实的运行中没有履行其承诺,在机会平等和学业成绩方面均没有什么建树,甚至在生源的.社会包容度上还不及一些文理高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理高中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表现尤其优异。在那里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社会和学习的相互交往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再参考一下国际经验。其实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背景和学业成绩,而把他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尽管不少国家有了统一的教学体系,但还是存在选择性的就学途经。比如在法国是天主教学校,英国则是面向王公贵族和政经界精英子弟的贵族私立中学,美国既有昂贵的私立学校,又有位于富人区的公立学校。即便是前东德也不是什么典范,那里只有14%的学生可以进入优秀的高级中学,而且这些学校的入学条件具有极强的社会排他性。
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有着另外的实践。那里学生入学不仅根据居住地,还要考虑学生的精神气质,人们特别注意保护自由天性和共同的社会认知。在瑞典人们常谈到“人民之家”(Volksheim),丹麦则有“全民的丹麦”(Dnischheit)这样的概念。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教师是极为受尊重的职业。这些与德国文理中学存在不同,毕竟文理中学学制深深地根植于社会阶层分化的意识,人们不能忽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结合。
尽管教学体制和其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进行改革却也还是可能的,只不过须假以时日。同时改革也要谨慎行事,首先要自问一下设立的目标是什么和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结构性的改革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力和教学体系上的不稳定。另外如何保障改革后的教学成果会更好,实现更多的平等和更少的教育失败,并且保持优良的传统教学环境,这些都要求改革者三思而后行。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我国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为了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学前教育从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有效的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为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握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进行,不仅需要加大对幼教的投入力度,而且还要注重幼儿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幼儿教育的研究,使幼儿教育资源得到均衡,确保教育现状的平等化,降低幼儿教育的偏差,加快各种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加快幼儿教育向系统化、多元化、民生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前瞻性的教育观,做到与时俱进,将幼儿塑造成一个身体、认知、情感全面发展的个体,完善其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儿以后的教育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在幼儿教育中在其目标设定时更侧重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内容上更侧重于生活性,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中心,而对于教育评价则需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从而有效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加快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