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面管教孩子心得对孩子要充分的尊重,要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的附属品。严厉惩罚的管教方法一般都缺少和善,而娇纵的方法一般缺少坚定,所以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和其他管教方法不同的根本所在。做到这四个步骤,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与自己合作,从而达到正面管教的目的。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他们行为的目的就会出现四种错误,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如何正面管教孩子心得
对孩子要充分的尊重,要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的附属品。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对孩子的教导才有说服力。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以鼓励为主,我儿子5岁时,我们家住五楼,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都鼓励他自己背书包。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他上学了,经常帮我提菜拿东西。我经常在他上了楼以后,亲一下他红扑扑的小脸蛋儿,然后说有个儿子真好。
还有一点就是适当的时候示弱。跟儿子一起出去旅游,我就让他去问路。让他规划路线。既锻炼他的能力,自己也乐得省心。
现在孩子成长了,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
在传统的管教方式中,很多父母认为惩罚能很好地管教孩子,但是作者经过研究发现,惩罚虽然短期里能让孩子听话,但是从长远来看,惩罚只会导致孩子的四种反应: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所以,家长们需要清楚,传统管教方式里的惩罚,从长期来看是有很大危害的,并不可取。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和其他传统管教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面管教既不会羞辱孩子,也不会让家长感觉难堪,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然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他的各项能力。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正面管教的基石是和善而坚定,这是因为“和善”可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而“坚定”则可以帮助家长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向孩子表明尊重事实的态度。严厉惩罚的管教方法一般都缺少和善,而娇纵的方法一般缺少坚定,所以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和其他管教方法不同的根本所在。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正面管教的重要工具,也就是 赢得合作 的四个步骤: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重视解决问题。
做到这四个步骤,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与自己合作,从而达到正面管教的目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他们行为的目的就会出现四种错误,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在孩子们眼里,寻求过度关注和寻求权力,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而报复则是他们希望通过破坏性的行为,补偿自己受到的伤害;如果孩子选择了放弃,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失去了信心。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指出了分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目的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家长要仔细体会自己在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内心的感受。比如同样是不做作业,有的孩子就是用不做作业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当孩子有这种目的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感觉到恼怒、着急或者烦恼;当孩子不做作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时,家长会感觉受到了威胁和挑战,感觉被激怒了;还有的时候,孩子不写作业是为了报复,这时候家长就很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感觉很失望;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写作业只是因为自暴自弃,这时侯他们真的觉得自己写不了这个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们很可能会感到无助。
确定了孩子的目的之后,家长们就需要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行为,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寻求权力和以报复为目的的孩子,他们的情绪会比较容易激动,家长要记住,千万不要和孩子吵,要先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家长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肯定孩子任何微小的进步,关注孩子的优点。
最后作者指出,家长找个固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及时表达出对孩子的爱,是解决所有情况的万能良药。
传统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孩子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能主动参与进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后果,那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他们就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让孩子解决问题也要讲方法,作者在这里就为我们总结了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素,分别是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相关,指的是提出的办法要和这件事有关;尊重,是要求这个解决方法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尊重事实;合理,说的是这个解决方法符合现实,可以操作;有帮助,说的是让孩子能在这件事里面学到东西,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雷克斯非常注重鼓励,他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曾说过很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好比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们就没法生存。作者也认为,鼓励是帮助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最好方法。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行为就是一种暗示,是在告诉你,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了,需要关注,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归属感和自我的价值感。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就是他们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这一点,那就能明白,为什么鼓励能消除孩子做错事的动机。另外,鼓励可以让孩子很乐意去弥补他们的错误行为。当孩子们做出了什么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时,鼓励他们做一些弥补的事情,不仅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还能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解决问题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1.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教育我的孩子,让他有充分自主的选择权利,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平衡、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
2. 禁止使用吼叫、打骂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和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情绪成为我们的主人,要明白,我是需要教会孩子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其做什么!
正面管教1到7章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看完书,我将作者如何进行赞扬作了简单几个小结:
1、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
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
在给予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比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在画“春天里的花”,她画了两朵小小的、红色的花,一个老师走过去看了看,用很夸张地表情说:“XX,你真聪明,画的真漂亮啊,继续吧!”当孩子们听到这个赞扬,她非常高兴,继续画了起来……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画面,表面看看,该教师运用了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继续乐意的画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读了《正面管教》,我们就会了解到,鼓励是帮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取得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进行鼓励和赞扬。对于上面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说:“XX,这图画的真不错,如果你能在画的大一些,颜色再运用的多一些,那么你肯定会画的更棒!”孩子就会肯定自己的行为并继续努力。
3、鼓励也要爱的衬托
书中说到:安排特别时光、试一试抱一抱孩子都向我们讲述了,鼓励是需要爱的支持。让我们通过贡献来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么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班中经常有那么一个孩子是大家公认的调皮鬼,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责备、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